-
科海拾贝
在这喜迎上海微系统所(原冶金所)建所90周年之际,脑海中浮现幕幕情景。一代代的科技工作者辛勤耕耘、“三严”精神的传承、源源不断的科研成果——从两弹一星到如今的量子卫星、物联网中心的成果,都紧扣着时代的旋律。
上世纪60年代,我有幸进入冶金所工作,在此地成长,在此处奋斗,汇入了茫茫“科海”,有太多值得回顾的往事。此时,就聊以科海拾贝。
当时,我工作于原六室(精密合金研究室),参与“恒弹性精密合金”项目,项目负责人是付维爱老师。我所研制的恒弹性精密合金,曾应用于“上海牌”手表中的“游丝”,这是手表的心脏部件。“上海牌”手表走时准确,在当时成为全国最为抢手的手表,为上海争夺了“名牌”。恒弹性精密合金的更有用之处是用于国防工业。当时“音叉谐振器”是航空航天导弹卫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的精准频率决定了制导航天器的精准度,而恒弹性精密合金就是研制“音叉谐振器”的重要基础。
1965年,奉指示我们接受了研制“音叉谐振器”的任务,搬迁到嘉定分部,在那里成立了音叉试制组。大约是在1968年,我们又承接了七机部二院651任务(东方红一号卫星),那时我所已编入所属国防科委第16研究院下属单位(南字836部队番号)。4月27日,我们接到了由院部下达的(68)十六技字第149号文,要求为七机部二院提供17套651任务用的“音叉谐振器”。直接联系人是贵阳凯山454信箱七机部二院赵庆云、刘富林、曾凡早,与他们洽谈了具体任务安排,谈到“东方红一号”之后,还有“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三号”,用于651任务,640任务等计划。
那时,正值文革动乱的高峰,乌云一波波袭来。为了完成好任务,我们顶住种种压力,克服重重困难,又“闯荡”祖国的山河南北。为了保证“音叉谐振器”的安全可靠性能通过恶劣环境的考验,必需经受强烈的振动和冲击试验,只能去航天部门相关单位做“例行试验”。我们到过有专门设备的北京郊区永定门七机部二院的试验车间,想要进入那里可不容易,持着通行证,还须经过一道道持枪站岗的军人查验。为了任务,我和付维爱老师还一起到大三线贵州,乘坐冒着浓浓黑烟的火车,盘绕崇山峻岭颠簸了三天三夜。要到达651基地,得先在一个小城火车站(桐梓)下车,此火车站设在山顶上,到达时已是深夜,满天繁星。大概是山高夜深或是秋高气爽,空中的繁星颗颗得如同夜明珠一般,又大又亮,我在上海从未见过。如此深夜还得赶路,犹豫之余,向当地老乡打听问路。老乡告诉我们,往前还要走一段山路,经过山沟,会有狼群出没,须准备一根打狼棍,真是不寒而栗,我们只能与许多旅客坐地围在一起等待天明。
我们奋斗着,在研制中不断琢磨、改进提高,从最初大尺寸缩小到小音叉尺寸,体积几乎缩小到初期的十分之一。频率稳定度可达10-7数量级即频率精准度达千万分之一,简单来说频率就是时间,频率准就是时间准,就是能控制得准。最终不但按时完成了高精度“音叉谐振器”任务,性能上也有保证,体积重量均已超越先进水平,同从嘉善被击落的美国U2型高空侦察机上的“音叉谐振器”作对比就可见我们的超越。
1970年4月24日,神州大地的上空 “东方红,太阳升”的乐曲响彻了宇宙太空,这是伟大祖国宣告向宇宙太空进军的号角。
时过不久,上海航天局(即机电二局)来人到我所说上海接到了701卫星任务,也需要“音叉谐振器”,到七机部打听到是上海冶金所研制的,便来联系相关事宜。当时,计划处报知相关部门并告诉我,将研制“音叉谐振器”相关技术档案全部无偿转交给上海航天局了。我在任务结束后,调入“全国电子束会战组”转战IC微电子行列,继续在“科海”中遨游,这已是后话。
(作者:王荣臣 高级工程师 现为上海志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