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行九十年,半部科学史
翻开上海微系统所九十年的历史,那一幕幕鲜活的场景、一张张生动的面孔,无不在演绎着工程科学的宏大与精深,无不在展示着微系统所人的探求与风采,这分明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史。
走进所里,首先看到一幢清水红砖外墙为主的小洋楼,这就是建造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元培楼。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先生曾以本楼作为在上海的办公处兼居所。
1928年6月9日,国立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务会议在上海东亚酒楼召开,蔡元培主持宣告该机构正式成立。创办中央研究院的主要成员是中国科学社社员,国立中央研究院成立后接收了中国科学社在国际上作为中国科学界官方代表的地位。在首任院长蔡元培任内,国立中央研究院陆续在南京、上海等地设立十个研究所,系由理化实业、社会科学、历史语言三研究所,以及地质调查所、观象台与自然历史博物馆演展而来。理化实业研究所于1927年11月筹设,下有物理组、化学组、工程组。1928年7月分立为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工程研究所,均在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即为上海微系统所的前身。
回顾上海微系统所走过的九十年,我们自然不会忘记那些前辈科学家为所建设和国家科技研究事业所做的贡献。第一任所长周仁先生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先驱,是我国早期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的创始人之一,长期从事冶金陶瓷的研究工作。抗日战争时期,研制成功急需的特种钢材,1949年后,研制成功球墨铸铁并推广生产,该项成果于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53年负责包头和大冶两大铁矿的冶炼及综合利用研究工作,解决了含氟高炉煤气对钢铁结构和含氟炉渣对耐火材料的腐蚀。同年周仁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成立了中国古瓷研究小组,研制出一批具有传统特色、达到古代陶瓷水平的高级陶瓷。我们也不会忘记邹元爔、邹世昌、江绵桓、封松林等科学家在领导上海微系统所前行时,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在九十年的发展进程中,上海微系统所始终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调整科研布局,发挥了对国民经济建设的骨干引领作用。上世纪50年代,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球墨铸铁,成功解决了包钢高含氟铁矿的冶炼和稀土元素回收。60年代中期,发展微电子和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与工业部门合作研制出国内第一块工业实用PN结隔离集成电路、ECL高速电路和国内第一块8位、16位微处理器。80中期,开展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和绝缘体上硅(SOI)材料研究,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进入知识创新工程后,上海微系统所确定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大学科领域和微小卫星、无线传感网络、未来移动通信、微系统技术、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五个学科方向,形成了“系统为牵引、系统带器件、器件带材料”的创新价值链。近年来,成功发射创新一号01、02和03星、“神舟七号”伴星,是我国微小卫星的重要研制基地;实施了 “上海世博会防入侵传感网”、“浦东机场防入侵系统”、 “奥运会上海站火炬传递”、“太湖水质监控传感网”等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引领物联网核心技术,推升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宽带无线通信系统,应用于汶川和玉树抗震抢险、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安防等重大事件,在抗震救灾、维稳、公共安全、数字化城市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SOI材料实现产业化,填补国内空白,应用于国家重大关键工程,控股的上海新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高端硅基材料产业化基地。
九十年,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有苦有甜。九十年的征程,犹如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上海微系统所,砥砺前行九十载,映射半部科技史。
(作者:王虹 无线传感网与通信实验室)